English

走进黑非洲的文化外交官

2000-03-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卞树勇 我有话说

在非洲有这样一个我们没有太多了解的世界——“黑非洲”。“黑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南的国家,那里的居民主要是黑种人。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不同于沙漠以北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它的传统艺术曾对世界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当代的爵士乐、摇滚乐和现代舞蹈都是起源于黑非洲艺术,甚至就连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是在黑非洲传统木雕面具的启迪下,开创了“立体主义”现代绘画流派。

1983年第一次“走近黑非洲”到扎伊尔和刚果访问时,黑非洲给梁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喜爱上了非洲艺术,当时曾想,如果能在黑非洲工作一段时间,踏踏实实地研究非洲艺术该多好!没想到天遂人愿,机会很快就来了。1986年文化部决定派他常驻扎伊尔使馆文化处工作,任一等秘书。这次是真的“走进黑非洲”了,并且一干就是四年。1991年他再赴驻贝宁使馆任文化参赞,兼任中国文化中心主任。

正如徐悲鸿大师所说:“世界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和互相友好的感情,应当从文化交流开始。”多才多艺的梁宇通过组织中国文化周、举办展览等活动,利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美食、摄影、中国电影、乒乓、武术等走进了黑非洲人民心中,扩大了黑非洲的国家和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和文化交流。

在黑非洲期间,他经常深入到农村、甚至部落里了解黑人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在阿波美王国,同饮一杯水的礼仪使他理解了当地传统礼仪所蕴涵的非洲传统的友爱精神;在加纳的库马西,阿散蒂人的凳子崇拜则使他意识到了不同文化传统的巧合与共通;在科托努工艺村,传统织布技术和各种图案所蕴涵的丰富含义、非洲木雕的高度艺术美和极具贝宁特色的补花工艺更使他感受到了非洲艺术的伟大。宗教在黑人传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离开宗教,非洲的生活和艺术就不可能存在和被理解。身上涂红色,不仅是节日的化妆手段,也是送葬的装束,有时还涂在病人身上以避邪。非洲的音乐舞蹈也具有宗教社会功能的一面。出生、成年、婚礼、去世,都少不了歌舞。遇到灾祸,要由特定的人戴上面具唱歌跳舞,祈求神灵护佑。有人犯罪,要选择一个夜晚,村民集合在特定地点,部落长戴上平时存放在特定山洞里的面具,在达姆———达姆鼓乐伴奏下边歌边舞时对犯人进行审判。在这个特定的氛围中歌舞是审判的载体,戴面具歌舞的部落长不再是他本人,而是神和上天的化身,他身上体现出集体的观念和力量,是一种与浩渺宇宙相关连的超人的力量,因此具有极大的权威性。能够有机会看到这些真正的农村和部落的生活,这恐怕是一般访问者很难与之相比的地方。

在金沙萨美国学校举行的国际文化节上,梁宇还注意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孩子在人群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但却极少有家长买东西然后由家长付款的情况。在那里,孩子们虽然有钱独自买东西,并不大手大脚乱花钱。他们总是先看看各种商品的样式、标价,再算算手里的钱够不够买自己想买的东西。钱不够时就遗憾地吐吐舌头,耸耸肩,悻悻地离去。如果免费赠送一个小纪念品给他们,孩子们会以高兴而感激的目光望着你,有礼貌地说声“谢谢”。在贝宁素有“非洲的威尼斯”的冈维埃水上村庄,他又见到了才10来岁的孩子就在湖上游荡谋生,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们适应环境的本领。非洲的孩子们锻炼自己适应各种情况的能力,显示出很强的自立精神,这些与国内不同的对待子女成长的做法和观念让人不能不产生更多的遐想。

文化外交官的使命也决定了梁宇要时刻维护祖国的尊严。在1993年的金沙萨美国学校文化节开幕的前一天傍晚,准备参加该活动的中国使馆派梁宇去看场地。梁宇却发现在广告牌上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反倒出现了台湾伪国旗。梁宇等中方使馆人员立即就此交涉,结果美国方面向中方致歉并立即拆掉广告牌。校长找不到人帮忙,无奈自己搬来梯子爬上去撕广告。附近的扎伊尔居民闻讯赶来围观,都偷偷向梁宇等中国使馆人员伸大拇指,说中国人真行,能让平时威风凛凛的美国学校校长爬梯子撕广告。

作为驻外人员,梁宇虽然表面上西服革履,有其风光的一面。但忠孝很难两全,父母去世时都不能回到亲人身边;与亲人长期分离,思念之苦也是别人难以想象的。正像梁宇描述的,有时候心也是“很苦涩的”。

走进黑非洲的梁宇与对黑非洲的感情是深厚的,并与黑非洲的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非洲期间,由于当地的文化艺术出版物很难找到,他只好自己参观艺术展,走访艺术家,实地拍摄资料。他拍摄了包括近千幅艺术品的照片和反转片,同时收集到很珍贵的文字资料潜心研究。1994年回国后,他撰写出版了《20世纪非洲美术》、《黑非洲雕刻》等数本介绍非洲艺术的书籍,其中《20世纪非洲美术》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八五重点研究课题。199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有非洲11个国家参加的非洲艺术大展,展览是由梁宇主抓的,也算了却了他的心愿。正如梁宇在他的书中所表露的,“如果说,卡伦最终‘走出黑非洲’的话,我却认为自己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是‘走进黑非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